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
    ——论新四军与上海人民的抗日情结
    作者:唐培吉                
来  源:    《新四军研究》第四辑                日  期:    2012-10-2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民主解放战争,新四军与上海人民产生了浓浓的抗日情节,双方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斗争。这是一段值得回忆、传承、发扬的历史文化。

  一般来说,人们对上海抗日战争往往传颂的是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而上海人民如何大力支援新四军和新四军是如何有力地支持上海人民的抗日斗争的历史,则知之较少,本文作一简要的历史记忆。
  军民鱼水情联合共御侮

  有三张不完全的统计表能说明上海对新四军的支援的概况。表1上海支援新四军人力情况表,从1938年到1945年共20批,计2100人。但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有批流亡学生到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又离开上海他去,其中部分去了新四军;八一三抗战前,上海有大批爱国人士为“保卫大武汉”而离沪,其中亦有一些转辗到了新四军;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又有一批积极分子离沪,其中亦有一批成了新四军;这些都没有统计在内。

  表2上海支援新四军财力情况表,有20批,计129.2万元。保险业钜头胡泳骐发动2000余人捐款十万元,无具体材料依据,未统计;广大民众直接送到报社的捐款,难以区别,未予以统计;邵式军曾捐数万元帮助新四军购买医疗器械,仅据冯少白回忆,亦未统计。

  表三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物力情况表,有28批。但新四军驻沪办事处采运大批物资,仅依据统计一小部分,大部分物资已难统计;皖南事变后新编7个师均在上海派驻采购人员各自设法采运的,亦无法统计。(1)

  值得提及的有这几件事: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是中共党员叶进明争取上海煤业公会会长潘以三、爱国资本家刘鸿生等支援而成立的。1937年底,煤业救护队开了25辆卡车改装的救护车、100多名队员英勇机智地突破日本侵略军的封锁线,绕过国民党的阻拦,于1938年1月抵达新四军军部。这25辆卡车解决了新四军交通运输的大问题,它把分散在江南八省的的游击健儿集中到军部,成立了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叶进明、忻元锡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到上海,担任财贸、房地产战线上的领导职务,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2)。第二件事是叶挺到上海诚邀医学博士沈其震筹建新四军军医处,沈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医生、护士、化验师,于1938年2月新四军军医处在南昌正式成立,沈其震任军医处处长,新四军四个支队都成立了军医处。(3)第三件是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江淮大学。为加强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刘少奇提出要办大学。中共江苏省委要文委梅益负责联络上海文教界与南通教育界。经过上海地下党的精心工作,上海之江大学文学院长韦悫为首集合了复旦、之江、交大、大夏等校20多位教授和100多个学生和南通大学代理院长郑瑜带了一批教授和60余名学生相继到达淮南根据地。1942年9月在江淮的洪泽湖畔正式创办了江淮大学,设有理工、农科、纺织、教育、文科等系科,韦悫任校长。这在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个创举。(4)韦悫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继续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第四件事是宋庆龄组建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对新四军的重大支援。曾率慰问团到新四军军部的负责人吴大琨在香港向宋庆龄回报华中敌后新四军成立开展抗日斗争的情况,宋庆龄听后即请美国友人耿丽淑在上海建立保盟分会,传递新四军情况,据此进行有关医疗、通讯物资的支援,并请新西兰友人艾黎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摸清情况后建立起漂染、制碱、木器、印刷、文具、造纸、纺织、面粉、铁器等几十个合作社进行生产自救。叶挺赴香港拜访宋庆龄,宋亲自带叶到仓库,并说:新四军需要什么,你们就挑选什么,这次尽量多带些走!当皖南事迹发生后,宋庆龄向沈其震详细询问了情况,然后通过各种媒体向海外揭露国民党的罪恶阴谋。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沦陷(租界除外),工厂倒闭,商店关门,职工失业,留下大批难民和伤兵,各救亡组织和抗日团体亦纷纷离开上海或转入地下,人心惶惶,社会混乱。正在这关键时刻,传来了喜讯,即新四军成立了,并立即投入抗日斗争,打响了蒋家河口、韦岗等战斗,歼灭了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并进行了战略东进,曾挺进到虹桥机场附近,直逼上海。这给上海人民巨大的鼓舞,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很快与新四军取得了联系,上海“孤岛”不孤了,有了坚强的后盾和回旋的余地。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又以新的姿态开展起来了,市郊农村的抗日武装亦发展起来了。

  新四军经过浴血奋战,先后开辟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鄂豫皖、浙东8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华中地区的第二战场,以农村包围城市之态势打击日本侵略者。这使上海人民有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活动和回旋的空间。上海和华中各根据地都建立了秘密交通站,人与物资都能通过敌人的严密封锁线而运转。上海的失业职工和难民自发地或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不断地分批地进入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些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亦隐蔽地转移到根据地。中共中央考虑到中共江苏省委的安全,1942年把江苏省委200多名干部转移到淮南根据地盱眙县。(5)为了支援上海郊区抗日游击队,1939年5月陈毅派叶飞率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来到浦东,把多支部队合并起来,对日军进行战斗,队伍发展到5000多人,开创了路东的新局面。1940年又派谭震林来浦东,成立“新江抗”,积极扩军战斗,使地方武装提高了战斗力,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1941年到1944年浦东各游击队的活动一直扩展到浙东“三北”(镇海、慈溪、余姚),后由中共浙东区委组建为浙东纵队,又称“三五支队”。(6)

  由于新四军对上海的支持和援助,上海人民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长期坚持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上海抗日力量在艰险的战争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杨

  新四军与上海人民为什么能够如此的相互支持和援助?为什么能如此的紧密团结一致抗战敌?从地缘政治来探讨,新四军和上海都处于日本侵略军的华中地区,双方抵抗的敌人是同一个——日本华中派遣军及其傀儡政权,双方的地理环境、经济联系、文化渊源、风土人情、尤其是民族危亡的利害关系都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相互之间的支持和援助是很自然的,亦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双方都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队伍,它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红军,同国民党军队长期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是坚持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的八省健儿,再前身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进行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特别是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团在北伐战争中曾屡建奇功,被誉称为“铁军”。他们都是救国救民的民族精英,是抱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志士,是经过战争炮火千锤百炼的不怕牺牲的英勇战士。铁军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而上海固然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是吃喝嫖赌纸醉金迷的大染缸;同时亦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远东国际大都市,得现代文明的风气之先,是现代工业集中之地,人文荟萃之地,更有着抵御外侮与进行革命的优秀传统。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是灵魂。

  早在明代上海刚刚形成不久,在嘉靖32年(公元1553年)为防御倭寇就建造环城墙,并同来侵倭寇英勇战斗。鸦片战争中吴淞将士英勇御敌,坚守阵地,陈化成将军为国捐躯,威震内外。(7)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响应,同清兵、洋枪队作殊死战斗,传为美谈。(8)维新变法,康、梁先在上海发端,建立强学会,改革变法之风兴起,上海人民思想为之一新。(9)武昌首义,上海立即呼应,攻打清军,成功光复。(10)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工人首先参加,并取得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五卅运动欣起了全国反帝革命大风爆。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共产党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上海市政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上海成为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主战场,而以进步文化反“围剿”的胜利告终。中共中央至1933年才离开上海。(11)由此可见,经过这么多的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争取社会进步的革命精神。

  一个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它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在政治上是抗日救亡运动前期中心,军事上是抗日战争的战略要地,在经济上是抗日战争的特殊的后勤基地,文化上是抗战文化的发源地,在对外关系上是联结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纽带。(12)上海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在八年抗战的实践中得到了明证。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它勇敢地深入华中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统一体中的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朝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越战越勇,驰聘大江南北,先后创建了8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日伪军压制在大城市和交通点线上,解放了华中大片土地和人民。至抗战后期已经成为华中地区的主力军和主要战场。

  正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优秀传统把新四军与上海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同仇敌忾,向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直到最后胜利。

  综上所述,新四军和上海人民的抗日情节,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究其因缘,乃是共同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是共同抗日的思想政治基础。上海城市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新的锻炼和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新四军的老战士,根据工作需要纷纷到上海各行种业工作。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高扬城市精神,进行改革和建设,将上海由一个消费城市改变为生产城市,由一个黑色大染缸改变成革命的大熔炉,在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今日回顾研讨,愿上海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上海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能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国家发挥余热,为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新贡献。

  注释

  (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上海人民与新四军》第14——20页,知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征集委员会编:《皖南从军纪实》第1、37、254页。1987年5月出版。

  (3)唐培吉主编《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中邬下洪、傅绍昌主编:《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第41——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4)舒忻:《淮南抗日根据地办大学》,《上海党史资料选辑》1980年第5辑。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党史大事记》,知识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561——562页。

  (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征集委员会编:《上海人民与新四军》综述第12——14页。知识出版社1989年出版。

  (6)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史》第1213、12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7)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2页。

  (8)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32——133页。

  (9)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高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23——224页。

  (10)刘惠吾主编:《上海近代史》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5——361页。

  (11)唐培吉著:《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第5——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12)唐培吉著:《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第103 -1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设置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