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 不怕牺牲 铁流滚滚 勇往直前
    ——简论新四军历史贡献 浅析“铁军精神”
    作者:陶余新                
来  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                日  期:    2013-09-29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在华中地区抗战的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抗战期间,新四军战斗在大江南北,江淮河汉地区,对敌作战二万余次,歼敌47万余人,其中毙伤日军近12万人、伪军17.6万余人。缴获敌枪28万余支(挺)、火炮690余门。攻克县城及其以上近60座,据点近1400个。建立八大块抗日根据地,拥有数千万人口。
  一、 雄师劲旅战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抗日战场打先锋

  刚成立的新四军只有1.03万人,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1938年5月,四支队在皖中巢湖蒋家河口,成功地伏击日军,打响了第一枪,首战告捷。6月至10月,一、二、三支队在江南,取得了韦岗战斗、火烧虹桥机场、青弋江阵地防卸战等一场场胜仗,威震华中。给国民党畏敌如虎,节节败退以极大讽刺。(蒋及其统帅部也不得不多次发电“嘉奖”)同时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接着,新四军在皖中合安、合六公路两侧伏击战、攻克无为、定远城、江南五次夜袭战、湖北侏儒山阻击战、两次皖南大捷、五战繁昌城、皖东半塔保卫战、定远反击战、苏北黄桥歼灭战等,数十次歼敌,每次数百至千人以上、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夺县攻城的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新四军在屡战屡胜中,声威大增,部队也迅速扩展。许多胜仗,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高层的赞赏和嘉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和好评。1941年1月,蒋介石集团蓄意制造皖南事变,围攻皖南新四军,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及袁国平、周子昆等血洒热土。新四军高级干部张正坤、李子芳、冯达飞、黄诚、林植夫、肖正纲等4500余人被关进上绕某中营,受尽百般折磨,但个个坚贞不屈,人人铁骨铮铮,多数同志光荣牺牲。新四军教导总队史红鹏等7位女战士,在东流山突围战中,把身边剩下的手榴弹投向敌群。高呼“新四军万岁”,“抗战必胜”的口号,手拉手跳下万丈深渊,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她们之中最小的只有17岁。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与质疑。失道者寡助,当时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失元帅和潘友新大使多次质问蒋、何、白等人。“当局为什么要围攻皖南新四军?”“新四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优良的部队!”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表示质疑,并派特使前来调查。苏、美都要暂停军援等。英国邱吉尔首相也与盟友持同见。可见,新四军的声誉与威信已传到海外,获得国际上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此时,部队达九万余人,下设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从此,新四军走上了新的发展壮大道路。军饷完全断绝、在极期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党领导军民坚决抗击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救沦陷区人民于水火之中。在根据地内大力发展经济,军队、政府、人民之间建立了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的亲密关系。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正规军已达30万人,还有一大批地方游击队。

  新四军不愧是一支英勇顽强的抗日先锋队,是华中地区带领人民奋起抗日的中流砥柱!毛主席赞誉新四军为华中人民的长城。人民群众赞称新四军是铁军。

  · 解放战争显神威

  新四军的称谓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的前期,1947年下半年改称为华东野战军,后又称第三野战军。(有一部分部队被编入四野、二野)三野既是新四军的延续,又是新四军的发展。他们和八路军一样是红军的后代,都是夺取天下建立新中国的功臣。

  抗战后,新四军主力在山东,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战略方针。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发起津浦路阻击战,迟滞了国民党军从陆上向华北推进。从1947年1月起,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新四军,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在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战斗中连续取得了宿北、鲁南、莱芜、济南等战役,彻底粉碎了蒋帮“鲁中会战”的计划。在江苏,1946年6-8月,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我军取得辉煌战果。此战,得到了朱德同志的高度评价与赞赏。两年多来,共歼敌50多万人,是三大战役之前歼敌最多的一支野战军,位居第一。(四野歼敌12、6万人)在被歼敌军中,有美械全装备的整编26师、73军,整编74师等;日械装备的整12师、57师、72师;国械装备的整32师、45师、51师等。

  1947年秋,华野主力一部实行外线作战。挺进豫、皖、苏配合和支持中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中原解放区。这对扭转全国战局起到了决定作用。1948年5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60万打败了80万,歼敌55万人。连斯大林闻讯后都十分惊叹与佩服。此战使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丧失殆尽,大半个中国已由我党掌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三野是主力,夺南京,扫江南,攻上海,取杭州,打舟山,挺江西,战福建。一路凯歌,直把蒋军残余逼逃台湾。共歼敌245万余人,其中毙伤78万余人,俘146万,起义20.7万人。三野牺牲11.6万人,伤43万余人,为新中国的建议,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三野发展到12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83万,地方军37万。中央还从三野抽调一部分将士,组建海军,空军,公安军等,成为新军种骨干力量。

  · 朝鲜战场立新功

  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很快就发动了朝鲜战争,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逼中国。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从人民解放军中抽调精锐之师组成志愿军。三野的20军,27军,36军等,于1950年9-10月率先入朝作战。随后23军,26军,24军,21军,于1951年至1953年又先后入朝作战。有的部队,如21军等,直到1958年才从朝鲜撤回祖国。他们参加了五次战役和金城战役,担当接防上甘岭、元山港等重担。打得十分顽强和出色,打出了“铁军”的威风,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争了光。

  · 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再挑重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漫长的、艰巨的。为了把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推向前进,广大新四军将士及其后人们,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并委以重任。

  翻开史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政、军高级领导岗位上,新四军的将领们占有重要位置。中央政治局、人大、国务院主要组成人员、军委、总参、国防科委、高法、高检、中组部、外交部、内务部、中联部、财政部、文化部都由新四军的领导担纲或任重要职务。如,陈毅、刘少奇、饶漱石、曾山、谭震林、李先念、栗裕、黄克诚、邓子恢、张爱萍、张鼎丞、黄火星、宋任穷、郑位三、张劲夫、彭冲、张震、李一氓、韩念龙、姬鹏飞、李步新、钱俊瑞等同志。华东军区(南京军区)、福州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等,以及建国初华东海军,之后称海军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的军政领导也大都由新四军将领担纲。五、六十年代,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军区、兵团级的军政领导都是由新四军将领担任。如叶飞、钟期光、傅秋涛、赖传珠、林维先、张爱萍、陶勇、饶守坤、方正平、刘浩天、高志荣、余立金、张至秀、陈仁洪等。华东六省一市以及河南、湖北等省,从省级到县级领导,都是由新四军将士们担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由当年七师政委曾希圣担任,省长由二师六旅政委黄岩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副省长及厅局长、地市级领导也大都是新四军出身。

  二、铮铮铁骨铸军魂  滚滚铁流勇向前

  谈起新四军人们耳熟能详,马上就联想到“铁的新四军”、“铁军”。一个“铁”字,概括出新四军的特质和精髓,反映出她的风骨和战斗历程。

  新四军是由坚守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在三年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经受的磨难困苦是空前的,也给他们炼就了英勇顽强的作风和钢铁般的意志。

  “铁”,首先来源于这支队伍是党培育出来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她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忠心耿耿、坚定不移的。她对敌人同仇敌忾,铁面无私,压倒一切!

  “铁”,集中地反映出新四军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纵观新四军及其后人的战斗经历,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每一次重大战役和战斗中,新四军的伤亡虽小于敌方,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八年抗战新四军伤亡8.9万余人。例如,1941年8月下旬,淮南反扫荡战斗,二师与日、伪军万余人作战,在12天的65次战斗中,共毙伤日伪600余人,取得了胜利,但二师也伤亡了200余名官兵。其中7团政委徐世奎同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战争中,新四军的后人,三野总伤亡59万余人,居各野战军之首。孟良岗战役消灭了整编74师三万余人,但新四军也付出了近二万人伤亡的代价。四支队传人,步兵61师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红军师”光荣称号,战争年代总伤亡2万余人,被追认为烈士的官兵2000余人。1950年5月,解放舟山群岛,该师负责攻打登步岛。第一梯队冲上去四个半营的兵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3000余人,自己伤亡也近千人。

  “铁”,其实是打出来了,拼杀出来的,是万千将士用忠诚和智慧,用鲜血和生命打造出来的。

  铁军精神,内涵精深,外延丰富。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传承,是整个民族共识,影响和推动民族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抗战中,弘扬铁军精神,成为抗战军民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铁军精神又使民族精神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极其宝贵的优良传统和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她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国梦正能量。

  “铁骨铮铮,不怕牺牲,铁流滚滚,勇往直前”。能否概述出铁军精神,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赐教! 参阅文献:《走进新四军》、《茂林悲歌》

        设置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