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精神内涵解读
    作者:盐城市委党校新四军传统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    任何精神的产生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铁军精神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传承成长于井冈山时期的工农红军第四军和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得到进一步的锻造、丰富、发展以至成熟。铁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培育出来的精神,是英雄的新四军这支人民的军队用热血和牺牲铸造而成的精神。
来  源:    《“弘扬铁军精神与盐阜老区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关 键 词:    铁军精神,新四军,盐城市委党校                                
   任何精神的产生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铁军精神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传承成长于井冈山时期的工农红军第四军和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得到进一步的锻造、丰富、发展以至成熟。铁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培育出来的精神,是英雄的新四军这支人民的军队用热血和牺牲铸造而成的精神。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是孪生兄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体现和弘扬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所独有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铁的新四军所锻造的“铁的精神”是其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解放军报》铁军精神,2006年4月16日)“五铁”是对铁军精神最准确最简洁的概括,“铁”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既然具有“铁军”的荣誉,必然具有“铁军”的风采和“铁的精神”。“铁的精神”蕴含着丰富感人的内容,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具有普遍的引导、感化、教育和激励作用。

  听党指挥、报国为民的铁的信念

  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奋,最终战胜强大敌人、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1、听党指挥、报国为民的铁的信念是新四军的立军之本,是铁军精神的灵魂和核心。

  新四军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党的意志为意志,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绝对听从党的指挥。组建之前,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很长时间远离中央,在身处险境、屡遭围剿的斗争中,他们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生死搏斗。但是,当我们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后,他们坚决表示服从党中央的决定,高举团结抗日大旗,接受统一改编。尽管部队番号变了,隶属关系变了,但不变的是对跟党举旗、听党指挥信念的坚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代军长明确指出要把新四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党军的建军方向。刘少奇作为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力地加强党的建设。他领导成立了华中局党校,在简陋的草棚中多次为新四军指战员作报告。《作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论党内斗争》、《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论党员在组织上纪律上的修养》等,都是在盐阜时期写成的。

  2、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老百姓是新四军的衣食父母。

  造福人民、服务人民、关心人民是新四军情系于民的不变情结。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民主政府总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让盐阜人民改善生活,他们先后办了借粮渡荒、减租减息、兴修水利、生产互助、发放贷款、开垦荒地、纺纱织布等民生实事,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位于我市滨海县境内的宋公堤,是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当年为沿海群众修建的拦海挡潮大堤。历经70多年的历史沧桑,已成为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现在当地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过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忆宋公。”当年只要日伪军下乡“扫荡”、“清乡”,新四军总是派人护送老百姓向安全地带转移,自己前去迎击日伪军。日伪军走后,房子烧了的,帮着建房;财物被劫的,送粮草、送衣被;负伤的,帮助医治;有人被害的,帮助安葬并登门慰问。平时住在老百姓家里,帮助下田干农活,拾粪,修缮房屋,水缸不挑满不走,屋内不打扫干净不走,借用门板桌凳不还清不走。这就和国民党军队的贪污腐化、欺压百姓的恶劣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赢得了根据地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在群众中广泛传唱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表达了对新四军的信赖。

  新四军的报国情怀可歌可泣,令人无不为之感动。那种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国民党五中全会提出“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摩擦。新四军始终以抗日之大局为重,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皖南事变后,陈毅等将领发表就职通电:“与万恶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亲日派奋斗到底。共矢抗日之忠诚,拒绝内战,一致对敌。”殷殷报国之心,坚不可摧可昭日月。

  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铁的意志

  铁军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在长期艰难卓绝的斗争中磨炼成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意志。朱德曾说过“其抵抗之极端英勇,其对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这种浩大的正气从军长到普通的战士,男人是伟丈夫,女人是巾帼英雄,不仅表现在战场上,还表现在刑场上、监狱里。他们钢铁的意志铸成了不朽的丰碑。

  1、叶挺等新四军将士是铁的意志的光辉典范。

  叶挺军长是铁军精神创导者、培育者,也是身体力行者。在漫长的铁窗生涯中,不为高官厚禄所利诱,不为挑拨离间所利用,不为威逼恐吓所屈服,他宁以“恳准判挺死刑”来换取“所部被俘干部”的自由;宁愿“坐穿牢底”,而鄙视“从狗洞子里爬出来”的自由,决不丧失革命者的气节以“苟且偷生”。

  黄克诚在回忆新四军三师指战员在对敌作战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时说,三师曾涌现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有淮阴刘老庄战斗中,遭敌人千人合击,毙敌170余后,全连82人全部壮烈殉国,被朱德总司令赞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的第七旅十九团四连;有在淮安茭陵大胡庄战斗中与八倍之敌奋战一整天,予敌重大杀伤后,全连80多人,除1人受伤埋在同志遗体下幸存外,全部壮烈牺牲的第八旅二十四团之二连;有在淮阴战役中,以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为攻城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战斗英雄徐佳标;有在连云港小沙东海上遭敌艇袭击,以木船、短枪、手榴弹与敌人拼搏而壮烈牺牲的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同志。

  皖南事变后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被俘被扣人员,表现出英勇不屈,虽死犹生的革命气概。从菲律宾回国抗日的爱国青年李子芳,在狱中写下了:“铁军战士不弯腰,岂能怕死去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青山上云霄。铁军战士不发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诗篇。

  2、新四军女战士用热血和生命捍卫铁军尊严。

  浴血大江南北的新四军,是中华铁血儿女汇成的一股烈火奔腾的抗日铁流,在这支队伍中,有着一群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踏上烽火连天的抗日疆场的巾帼英雄,她们以年轻的生命,闪光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抒写了中华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皖南事变后落入敌手,被押解到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女战士有30多人。历史将永远记住她们的英名和那一段悲壮的战斗历程。在集中营,敌人一方面施以欺骗、引诱等手段,另一方面无休止地用劳役、审讯、精神虐待、人身摧残,甚至刀砍、针刺、绳绞、毒打、火烙、活埋等残酷的手段来折磨被俘人员。30多位女战士均为20多岁的花季女性,在人间地狱中,她们团结一致反饥饿、反迫害、反侮辱,不受利诱、不自首、不叛党,宁死不屈,许多人被折磨、杀害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新四军女战士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李珉烈士发出“革命流血不流泪”的豪言壮语。有的女兵怀孕或生病了,为了不落入敌人的魔掌,坚持随部队行军。有的女兵刚生下孩子就忍痛送人,追赶部队坚持战斗。打埋伏时,不少女兵被捕受辱牺牲。过封锁线时,有的母亲会忍痛捂死受惊吓而啼哭的婴儿。在皖南山区,12位烈士宁死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携手跳崖;在盐阜区,被日寇包围的八位鲁艺女学员慷慨投河赴死,她们演绎了一幕幕鲜活悲壮的英雄史诗。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依然保持着这种坚韧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陈少敏在纺织工业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她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医生建议她卧床休息,而她却把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经常工作10多个小时,她认为:越是病,越要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她说:“战士要死在战场上,干部要死在岗位上,共产党员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表示:“活着就得让我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意志……”,说得多么好啊!这就是新四军铁的意志的最好诠释。

  众志成城、军民一致的铁的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坚持铁的团结,是铁军精神的力量源泉。团结使这支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汇成了一道铁的洪流,形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铁的军队。

  1、海纳百川、坦诚相待,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新四军高举抗日大旗,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管什么党派、人士、阶级、阶层、武装力量,只要他们爱国,愿意抗日,就积极争取、团结,从而建立起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了人心所向、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后,积极动员和号召文化界人士和学者名流参加新四军,投身于神圣的抗战事业。戏剧家阿英、刘保罗,音乐家任光、贺绿汀,作家聂绀弩、邱东平,画家胡考、赖少其,经济学家薛暮桥、孙冶方、骆耕漠,国际问题专家钱俊瑞,教育家夏征农、白桃,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先后加入到新四军的队伍中。这些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来到新四军以后,纷纷施展各自的才干,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

  对中间势力,新四军采取团结争取的政策。1940年冬,初到盐阜区的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即登门拜访当地著名士绅,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同他们共商抗日大计。这些开明士绅们深受感动,激发了抗日热情。在日伪大“扫荡”中,绝大多数和新四军团结一心,生死与共,一起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盐城县参议长宋泽夫被日寇捕去,威逼其出任伪盐城县长,他严词拒绝,在狱中不喝敌人一口水,不吃敌人一粒米,后寻机逃出敌人魔掌,病逝前还再三叮嘱家人:“一条心,跟共产党走。”阜宁的计雨亭、邹鲁山、阜东的庞友兰、杨芷江等开明士绅都紧紧地团结在新四军周围,为抗日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

  新四军不仅争取团结了国内大批爱国人士一道抗日,而且还团结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同新四军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如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太平洋学会记者希伯夫妇、奥地利名医罗生特等,他们从各方面支援新四军抗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奋勇杀敌。

  新四军内部没有“长官”、“士兵”的区分,只有指挥员、战斗员的说法,大家互称同志,上下平等,同吃糙米饭,同穿粗布衣,同住茅草房。平时团结友爱,战时争难抢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有着亲如手足、生死相依的良好人际关系。

  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部队作出表率。新四军第六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旅政委廖海涛在遭到日军重兵合围时,谁也不肯先行突围,直至与27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牺牲。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50余名干部、战士,乘海船往山东转赴延安学习途中,行至连云港附近小沙东海域,遭遇日军巡逻艇的攻击,彭雄、田守尧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血战,彭、田两位高级指挥员壮烈殉国。

  新四军领导干部不仅自身不搞特殊化,而且十分关心体贴前线将士,在各方面对他们实行倾斜政策。如《盐阜区暂行供给标准》里明确规定,在粮食供给上,按每人每日计算,“主力部队吃大米一斤七两,杂粮二斤五两。县总队、部队机关及其他武装,均吃大米一斤五两,杂粮二斤二两。”由于新四军官兵平等友爱团结,真正达到了项英同志所说的“全军上下一心,同患难共甘苦,造成铁一般的战斗力。”

  3、军民一心、鱼水情深,团结群众一起抗日。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依靠和团结群众一起抗日,与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在盐阜区流传着许多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佳话。“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咱队伍上。”至今建湖的老人还会唱一首叫《新四军子弟兵》的民歌:“人已睡,夜已深,外面阵阵脚步声。老奶奶侧着耳朵听,姑娘媳妇放宽心,外面来的是新四军。快去点盏照明灯,好让亲人大步行。”

  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

  1、纪律严明是新四军发展壮大,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四军被誉为“铁军”,严格遵守纪律,坚决执行命令,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素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被老百姓誉为“仁义之师”。 新四军进入华中,就根据敌后抗日新的形势需要,把红军执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修订为“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十项注意”。三大纪律维护了新四军政治方向及原则的纪律,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纪律。新四军是由南方游击队组建而成,由于长期分散游击作战,养成了许多游击习气。 因此,军部一成立,即建章立制、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以铁的纪律来约束广大指战员的行为。特别新增加了六项要求,这是为了适应正规化建军提出来的,有利于克服部队的游击习气。十项注意综合了过去红军和华北八路军的纪律基础提出,主要体现尊重民众利益,严守群众纪律。

  2、纪律严明提高了铁军的威望和战斗力。

  新四军三大纪律之一就是“爱护老百姓”,规定的十项注意中,有九条是关于民众纪律的内容。他们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铁的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新四军在当年那样每日仅维持半饱的艰苦环境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严明的过硬作风令盐阜人民深受感动,就连地主士绅也称赞新四军“实为从未得见之最优良之抗日军”。与此同时也让来华的西方战地记者深感敬佩。一位名叫杰克?贝尔登的记者记述了他的亲眼所见:“军队居住的地方,能像新四军这样干净的,我还没有见过……。我亲眼看见他们在离开的时候,把门板装好,把一切弄得十分妥贴。我也亲眼看见,他们跟老百姓说话时是那样温和。”

  3、纪律严明首先要靠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

  新四军的领导们绝不损害群众一丝一毫的利益。陈毅同志对自己和家属都非常严格,在百姓家借住时,看到夫人张茜喝了房主家一碗菜粥,在知道夫人怀孕的情况也对夫人开展了严厉批评,并随即召开了“整顿军风军纪大会”。1944年春,粟裕在东台三仓南址小街陈昌柏家中召集军事作战会议。警务员将粟裕的白色战马拴在了院子内一棵枇杷树下。等会议结束走出房子时,枇杷树的树皮已经被战马啃食精光,露出树干。粟裕一边把警卫员批评了一顿,一边向陈昌柏大爷做检讨,并立即掏钱赔偿。这件事情让粟裕始终不能忘怀,他托人从如皋捎来一棵黄杨树苗。没过多久,粟裕就和警卫员再次来到陈昌柏家,亲手将树苗种下,了却了一桩心事。新四军正是以铁的纪律、亲民爱民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呈现出一派军爱民、民拥军的景象。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铁的作风

  1、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铁军精神的外在表现

  着力打造铁的作风,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铁的作风,是铁军精神的外在表现。新四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思想上表现为斗志旺盛,为实现革命的理想奋斗不息;工作上表现为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生产上表现为不满足现状,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改善和突破现有的条件;生活上表现为艰苦朴素、克勤克俭。

  第一,艰难险恶中诞生成长

  新四军之艰苦,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生活的清贫,而是环境之特别险恶,经历之特别坎坷。新四军是由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成的。陈丕显、叶飞回忆起那段战争岁月曾说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环境之险恶、斗争之激烈、生活之艰辛,在我党的历史上是少见的”。国民党重兵围剿,“用大抄山、大烧山、大砍山”梳篦式手段,“无不烧之屋、无不伐之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缺粮、缺药、缺医、缺枪、缺弹。真正是“创业艰难百战多”。

  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始终与艰苦的岁月相伴随。彭雪枫师长在《斗争一年》中这样回忆:寒冬雪天,部分同志着单衣;炎夏热天,还贴着掏出棉花的烂衣衫。连每天三分钱的菜金也没保证,能吃到红薯干、高梁窝头就很不错了。盐阜区的新四军,在日寇扫荡时,经常以盐蒿、野菜充饥。革命何其艰难。

  第二,在腹背受敌险象环生中壮大

  新四军战斗的华中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日、伪、顽、匪和共产党五种势力同时存在,新四军是腹背受敌。在新四军组建之初的国共谈判中,蒋介石的态度则是“能不承认则尽量不予承认,能消灭则坚决消灭之”。国民党始终对这支队伍极尽围剿之能事。在苏北地区,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更是多次制造摩擦,妄图剿灭新四军。1941年1月4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多人,除2000多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和被俘。新四军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反扫荡的斗争,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消灭其有生力量,清匪反霸,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成长壮大,由建军时的10300人发展到20多万人,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三,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

  新四军不仅不怕艰苦,更可贵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勇于奋斗。1943年9月,华中局发出了《关于生产运动的指示》,新四军和盐阜人民在同日、伪、顽进行频繁战斗的同时,自力更生,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生活条件,奠定了对敌反攻的物质基础。盐阜区的军民大生产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成就卓著。

  一是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各地还大力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仅阜东(滨海)一县就开垦荒田废田52万多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5%。东台县垦荒27000亩,台北(大丰)县垦荒11949亩。在兴修水利方面,盐阜区从1943年冬至1944年春共开挖8条河流,有10万亩地变成良田,受益土地145000余亩,每年可增产粮食5000万斤。二是发展纺织业,解决军民穿衣困难。1941年底,盐阜行署提出发展纺织生产的指示,要求“家家纺织、户户织布”,并制订了奖励纺织的具体办法。盐阜及两台地区纺织运动的开展,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连国民党的报刊都曾有所报道。三是兴办工商业,创办中小型农场。1943年,新四军三师在益林创办了东海烟厂,生产金狮、鹰球等10个牌子的香烟;三师和各旅办起了油米厂;益林还办了民生肥皂厂;育才中学师生办的厂能用土产原料生产牙粉、药用精盐、墨水、墨汁、油墨、石碱等物品,解决了机关、学校所用之需。此外,东台县农抗会在安丰创办了一个公营农场,台北县办了一个农业试验场。东台、台北还分别创办了农具厂、油坊、纺织厂、毛巾厂、肥皂厂等。四是部队积极开展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三师机关1944年上半年就收获蔬菜176190斤, 人均生产155斤。八旅种菜89.7万斤,养猪、牛、鸡97451头(只)。这些成果,有效地改善了部队指战员的生活,同时也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第四,领导率先垂范,堪称楷模

  新四军的领导,都是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领导者和践行者。彭雪枫师长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和全体指战员同甘共苦,生活上从不搞特殊。1939年春荒持续,缺粮断炊十分严重,有的群众甚至连种子都没有,部队的经费也十分困难,一时难以解决。彭雪枫毅然决定将自己骑的枣红马和直属队的十匹马卖掉,用卖马的钱买些粮食,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彭雪枫关爱百姓、卖马渡荒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书案店的人民群众。

  黄克诚师长艰苦朴素有口皆碑,是一个出了名的“铁算盘”。为了节约,他将新军装上的翻领去掉了,四个口袋变成了两个,军帽上的帽箍也去掉了。黄克诚对干部战士们说:“我们的生产自救运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精打细算,继续开展节约运动,积少可以成多,积水可以成河。每套军装省一点布,不是可以给苏北人民节省一大笔钱吗?我们大生产要搞好,节约也要搞好,生产与节约要同时进行,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我们的供应困难,才能更大地减轻苏北人民的负担”。为了节约,黄克诚还规定夏天一律穿短裤,打球不得穿鞋。刘少奇曾表扬三师。说,“三师人数最多,而开支最少”。他们就是靠这种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作风和美德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2、求真务实是铁军精神所体现的内在品格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品格和作风,新四军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以刘少奇为书记的党和军队的领导,坚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并创造性实践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决定,并成立了中原局。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华中后,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在1939年12月召开的中原局会议上,明确提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不是向北,不是向西,更不是向南,而是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向东发展。开辟苏北,解决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问题,成为壮大新四军和扩大华中敌后根据地的关键一着。

  刘少奇认为,日军和顽军是两支不同的军队,在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不同的战场,必须区别对待。他指出:“华中新四军是处在民族战争与内部的摩擦战争中。这两种战争,须要两套不同的战法,须要两种不同的战略战术原则。对日战争的指挥原则,是在战略统一指挥下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反摩擦战争的指挥原则,是在战略、战役以至战术上都要统一指挥,特别是在政策上,更须要统一。”这就是说,对待日军,主要是分散的游击战,而对待顽军,则主要是集中兵力的运动战。1945年1月,粟裕率兵南下到达苏浙敌后,遭到顽军拦截和进攻。新四军就是采取运动战,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取得了天目山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真抓实干,不重形式,注重实效,是新四军从上到下广泛实践的优良作风。1941年7月,日军发动了第一次对盐阜区的大扫荡,华中党校也随军部转移到阜宁的汪朱集,汪朱集虽名为“集”,只是逢集市时才有几个摆地摊做买卖的。华中党校在汪朱集找不到满意的大教室,刘少奇同志知道后,坚定地表示:“党校一定要办,没有屋基向荒地要,没有砖瓦找芦苇”。“党校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干部,要军事化,背起背包,拿起枪杆打仗走路;放下背包学习,农村田间是我们的课堂”。于是大家一起割芦苇、整荒田、搭起了一个能容纳千人的简陋大教室。刘少奇就在这个教室里做报告,讲哲学、讲党的建设、讲政策,使广大干部的党性修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不重形式重效果,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办党校的作风既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又体现了务实的态度。

        设置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