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化与抗战精神
    ——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
    作者:陶余新                
来  源:    《铁流·24》                日  期:    2013-06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财富发展变化的灵魂。文化也是一种信仰的体现,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身所蕴涵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也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又创立党史文化中核心内容——抗战文化,宣传动员广大军民奋起抗日,浴血奋战,夺取最后胜利。

  “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普遍建立起来的文化宣传队伍(后期,有的改称文工团或宣传队,其性质和任务未变)。她是抗战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她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军民抗战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可歌可泣、辉煌灿烂的抗战文化。抗战文化是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将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后称2师文工团)的有关情况作简明介绍与分析,对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既有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服务抗战 应运而生

  新四军第4支队战地服务团是1938年3月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成立的。其任务是在支队政治部领导下,专门从事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的工作。军民们赞扬他们是文艺轻骑兵,抗战动员队。新四军第4支队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之际,当时七里坪有一个鄂豫皖特区党委办的青训班,学员都是仰慕新四军之名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4支队政治部将这个青训班第二期留下的一部分学员,和新招收的第三期学员,再加上林岗教导队中的一部分学员组合在一起,成立了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共有男女团员40余人。成立之前和初期,在服务团培训讲课的主要有郑位三、彭康、方毅、吴克华、余立金、聂鹤亭、季方等同志。叶剑英同志从武汉到七里坪专门看望学员并给大家讲话。

  4支队战地服务团起点高、人员素质好,大多数成员来自延安的陕北公学,以及上海、武汉来的知识青年和文化工作者。成立后立即随部队抗日出征。学员们怀着一种慷慨悲壮上战场的激情,人人积极进取,个个高歌猛进。服务团团长开始是由刘明凡担任,不久改为程启文,副团长汪道涵。支队首长高敬亭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对服务团十分重视,主张由军事干部来当团长,因为服务团不仅是宣传队,还是战斗队,遇到敌人也能战斗。1938年5月,服务团在桐安公路两侧活动时,当时敌情严重,一天夜行军遭到日军的火力袭击。天下大雨,行军困难,程启文团长镇定自若,指挥果断,大声说:“同志们,不要慌,跟我走,只要我在,大家跟我一定能突围!”顿时大家精神一振,跟着程团长冲过公路,人员未受损失。之后,团员范达夫还写诗一首:“持枪疾走夜深阑,涉水翻山过小关。任尔强虏枪林急,游击健儿岂畏难。”

  二、宣传演出 激励群情

  4支队从大别山一路东进,转战千里,战斗频繁。先头部队在前,几乎每天都要行军打仗。战地服务团的活动必须配合行动,才能发挥鼓舞斗志,争取胜利的作用。当时部队休息的时候,服务团要不顾连夜行军的劳累,借道具、架幕布、点汽灯、排节目。部队休整训练时,服务团的同志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抗日,做群众工作。皖西山区交通闭塞,有的山民不知道抗日是怎么回事,服务团的同志认真给他们讲解,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如《救中国》《打倒列强》《打倒日本》等。从岳西、霍山、六安、舒城一直到无为、庐江、合肥,最后到皖东地区。每到一处,家庭访问,街头宣传,召开抗日动员大会。大会一般都是先由地方抗日人士先上台演讲,服务团领导讲话,再进行文艺表演。有一次演《东北一角》活报剧,讲的是日本鬼子占领东北,只允许十家用一把菜刀,老百姓还是用菜刀杀死了日本鬼子的故事。团长程启文,副团长汪道涵都扮演了角色,上台演出。演出效果很好,演出一结束,就有许多青年主动要求参加新四军。

  1939年夏,4支队主力进入皖东,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这时候战地服务团的工作量加大,宣传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戏剧演出最能得到民众的欢迎。服务团还指导民运团成立业余剧团,在定远、凤阳、寿县唱京剧、演出歌舞剧和现代话剧。为扩大新四军在皖东的影响打开局面。他们常常先于部队深入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为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时,战地服务团下属的人民剧团,最多时有七八十人,主要成员有方志明、钱行、江岚等同志,这些人在共和国成立后都在教育、文化、宣传战线担当重任,做出贡献,不少同志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

  三、文攻既佳 武略亦精

  4支队战地服务团在皖西活动时,紧密配合支队开展发展武装工作。1938年3月,服务团在驻地储老庄、新庄一代活动。夏天,汪道涵等人将国民政府抗日自卫军300余人,收编为4支队先遣1大队。1938年秋冬进入霍山县两河口山区,服务团又主动请缨,在这里动员组建了抗日游击支队,有1000多人(枪),实力很强。团长程启文兼任司令,副团长汪道涵兼任副司令,郑时若任参谋长,曹俊梧任主任。许多团员到连队当指导员、副指导员,连长、副连长,一般都由地方武装头头担任。还成功地改造了民团等地方武装,这些队伍成分较复杂,也有个别连长不习惯革命队伍的管理,带一部分人走了,但到最后还是有一个团的人马。服务团还建有一个强有力的警卫连,连长胡洲,指导员钟剑平。这支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正式归建到4支队。程团长、汪副团长等又回到战地服务团领导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能文能武、刚柔相济是4支队战地服务团的重要特点。1939年5月上旬,时任4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的汪道涵率领全团数十人跟随方毅、朱绍清同志率领的4支队挺进纵队,率先挺进到淮南铁路线路东。在嘉山、盱眙、来安、天长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活动。此时服务团的重要任务是宣传新四军,宣传抗日,宣传统一战线,深入群众,培养和联络积极分子建立党组织。1940年春,率先在自来桥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不久又扩大到周边地区,相继又成立了数个党支部。当时顽固派嘉山县伪县长周少藩很快被革命形势吓跑了,这里对我党、我军十分有利。1940年2月,汪道涵团长趁势只身一人赶到殷庄,凭借他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人格魅力,说服和争取了当地一支拥有800铁血男儿组成的所谓“中立”武装力量,加入到新四军行列。战地服务团其他成员也各显其能。林恒,女,20岁,当时担任一个分团的负责人。她于1940年春也是只身一人深入到合肥东北郊十里洼子一个土匪武装中去,向他们宣读《告绿林同胞书》,宣传新四军抗日事迹,劝他们接受新四军整编。有的土匪看她只身一人,只带了一支手枪,又是一个女孩子,对其恫吓威胁。林恒同志镇定自若,横眉冷对,晓之大义,讲清形势,在其亲友协助下,终于说服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过调查挑选,有近200人归建到新四军4支队。暂编一个连,进行教育训练。后来,他们打仗很勇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少人都立功受奖了。

  服务团不少成员在根据地建设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女团员钱行同志在合肥青龙担任区委书记,工作干得非常出色。1939年她组织妇救会,一年做了上万双军鞋支援新四军,在全军得第一。是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说服动员储老圩储家、龚家参加革命,并接纳4支队进驻其圩,开辟新四军4支队东进抗日支点。如今在其圩已建成一座规模较大的新四军抗战纪念园,全面展现4支队东进皖中,英勇抗敌的壮观场面,成为合肥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有5万多人前往参观学习。

  四、鼓舞斗志 所向披靡

  纵观4支队战地服务团成立近三年时间,始终高举民族解放大旗,执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她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于军民中间;她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向敌人的心脏;她又像一面旗帜,在精神上引导着军民,在抗日斗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新四军第四支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抗日先头部队。它挺进皖中、东进皖东和苏北,打了许多漂亮仗。这与战地服务团的宣传鼓动是分不开的。1938年5月,首战巢县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抗战第一枪。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歼敌13人,俘获一批战利品,我军无一伤亡,旗开得胜。戳穿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广大军民抗战斗志。此战一结束,战地服务团连夜编排节目,编印宣传教育材料,撰文投稿,向广大军民作宣传。蒋介石得报,发来嘉奖电。就连驻守在附近的广西军得知后,都感到十分震惊与高兴。没想到新四军如此神勇。因为事先他们患有恐日病,畏敌如虎,不敢打,还劝新四军不可轻敌。接着,4支队在合安、合六公路两侧,多次成功伏击日军,月余,取得歼敌千余人、击毁并缴获日本军车150余辆的辉煌战果。(不亚于平型关大捷)后又攻克无为、庐江县城,三打定远城、围攻来安县等,都取得了骄人战绩。每一次战斗,服务团的同志都深入前沿,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战况和英雄事迹,及时宣传报道,鼓舞士气。战士们说,看到他(她)们,我们打仗的劲头就更足了。抗战后期,这支部队发展到5万余人的正规军。创建了皖江、淮南两大块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支队战地服务团的文化宣传工作仅仅是全军文化工作的代表和缩影,其他各部队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当时,新四军内部的文化氛围很浓,很活跃。从机关到连队,干部战士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陶。部队走到哪里,就把抗战文化带到哪里。老百姓一听到抗战歌声,就知道新四军来了。群众拥护,主动参军,文明之师,战无不胜。

  新四军打造的抗战文化,内涵丰富、起点高、发展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深广的群众性。初期,项英、袁国平、陈毅、李一氓等同志都非常重视部队文化思想建设。提出了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要求内容取材于部队和群众,形式要生动活泼,让部队和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听就会。军部移驻苏北,刘少奇、陈毅等同志更加有力地支持抗战文化的发展,吸纳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新四军军歌》《追悼死难烈士歌》《救亡进行曲》《战地妇女歌》以及话剧《保家乡》《胜利归来》《我们本是一家人》等。仅抗战歌曲,就有500余首。

  先进的革命文化,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反映了广大军民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它在战争年代中,发挥了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安徽来稿)

        设置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