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东进北上
来  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2011年4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日  期:    2011-04
  1939年4月开始,新四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任务而采取的战略行动。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被迫停止了在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是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与项英等共同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周恩来还明确提出了新四军实行东进北上的原则是:哪个地方空虚,就向那个地方发展;哪个地方危险,就到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哪个地方只有敌伪军,友党友军比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就向那里发展。为了执行东进北上方针,1939年4月底,陈毅派叶飞率第六团向东路地区(苏、常、江、太之间)挺进,于5月5日进抵武进县境内,与地方武装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总指挥梅光迪,副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参谋长乔信明,主任刘飞。第六团改称江抗第二路。此后,江抗第二路在首战无锡黄土塘,再战浒墅关获胜后,与常熟、嘉定、青浦地区抗日武装取得联系,开辟了抗日游击区。是年9月,江抗一部夜袭虹桥日军机场获胜,新四军声威大振。叶飞率第六团东进之后,第二支队派出第四团主力配合第一支队一部,向东开辟了宜兴、武进以南的太湖、滆湖地区,推动了该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为了策应第一、第二支队一部北上,陈毅于1939年初命挺进纵队向长江北岸发展,控制扬中。2月,挺进纵队进入扬中;4月,进入长江北岸大桥地区。坚持茅山地区斗争的第一、第二支队挫败日伪军的围攻,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第三支队在皖南地区协同友军作战200余次,夺取了五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坚持了皖南阵地,配合了第一、第二支队的东进北上。11月7日,为了加强对大江南北抗日斗争的需要,在苏南溧阳县水西村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指挥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团及江抗和挺进纵队及该地区地方武装。1939年初,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及江北游击纵队进抵皖东,发展了这一地区的游击战。第四支队也于是年三四月间进入皖东北一带。4月下旬,叶挺渡江北上,于5月中旬在庐江县东汤池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任正、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主任,统一和加强了对新四军江北部队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叶挺于7月1日整顿江北新四军,徐海东兼任第四支队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七、第九、第十四团。以原第四支队第八团组建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第十、第十五团。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委会,张云逸任书记。整编后的新四军江北部队主力随即挺进津浦路两侧,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津浦路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打开了皖东敌后抗战局面。12月下旬,徐海东率第四支队粉碎了日伪军对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至此,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执行东进北上的方针,实现了在皖东地区的战略展开。在豫鄂苏边区,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38年10月东渡黄泛区,1939年初开辟了豫东商丘、永城、亳县地区,打击日伪军,创建抗日根据地。3月,游击支队继续东进,在淮上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迅速打开了豫皖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是年11月,新四军豫皖苏边区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第六支队成立后,立即加强对皖东北地区的领导,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豫皖苏根据地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豫鄂边区,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对内称独立游击大队)于1939年1月向武汉外围挺进,于2月下旬进入应山县境内,首战余家店获胜,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5月,应山县抗敌自卫团、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和独立游击支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6月上旬,挺进团在安陆赵家棚与陈少敏率领的挺进队会合。6月中旬,鄂中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将鄂中、鄂南党的武装统一整编,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鄂中区党委书记陈少敏兼任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团队。随后,独立游击支队在汉水、淮河两岸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扩大武装,创建了豫南、鄂中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东进北上的战略行动。在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新四军主力部队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扩大了华中敌后战场,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并为渡过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迎接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设置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