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修缮工程加快推进
    作者:陈为琨,夏恒瑾,王彦                
摘  要: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盐阜大地上,新四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军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市充分发掘新四军红色资源,正创建国家级党性教育基地。清明节前夕,本报记者踏访红色遗址,走访新四军老战士,解读革命文物故事,追忆烽火岁月,以此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弘扬爱国精神。
来  源:    《盐阜大众报》                日  期:    2015-04-03
关 键 词:    新四军三师,纪念,阜宁县                                
  

    4月2日,记者从阜宁县文广新局获悉,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修缮提升工程正加紧推进,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项目立项、预算编制和预算评审工作,将于4月4日开标,公示期满后,施工方将正式进场施工,工程计划于6月底前竣工。
    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位于阜宁县益林镇南窑村(今西南村)。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三师师长黄克诚及师部就在南窑村领导三师数万将士和盐阜、淮海地区军民抗击日伪军的斗争,巩固和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旧址由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三间青砖小瓦房,室内有黄克诚将军寝室、书房、会议室兼会客室;坐西朝东是砖草结构的小厨房;主房后面有一片小竹林。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阜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旧址是民国建筑结合地方建筑风格,既有官式建筑风格的严谨,又有地方建筑风格的灵动活泼,其构造手法娴熟,反映了当时工匠建造工艺。由于时间的侵蚀,房屋有漏水、起碱、下沉以及马头墙瓦掉落等问题,此次维修将采取现状修整和局部重点修复,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将兴建“新四军三师在盐阜陈列馆”两层小楼,面积为1500平方米。此外,旧址内将布置三师雕塑群像,重新设置绿化、院墙以及配套服务区域,以方便游客参观。
    编者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盐阜大地上,新四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军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市充分发掘新四军红色资源,正创建国家级党性教育基地。清明节前夕,本报记者踏访红色遗址,走访新四军老战士,解读革命文物故事,追忆烽火岁月,以此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弘扬爱国精神。本组撰稿:陈为琨,夏恒瑾,王彦

    灰蓝色的封面,一本笔迹刚劲有力,记录了1938年3月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总务科长后的战斗历程;一本笔迹秀气工整,记录了1941年至1951年间在抗大五分校等地学习、工作、战斗时的点点滴滴……4月1日下午,当新四军纪念馆负责人从开国少将刘毓标长子——刘华申手中接过用红绸布包裹着的两本日记本时,动情地说:“您父母留下的这两本战地日记既是你们兄妹的传家宝,也是我们盐城800万人民的传家宝。”
    “共产主义者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理论来确定与坚强自己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同时要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自己……”轻轻翻开刘毓标夫人——赵倩同志的日记本,其扉页上的一段话跃入记者眼帘。“这是1941年6月,我父亲调往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工作前,在送给我母亲的这本日记本上的题词。”刘华申告诉记者,父亲刘毓标是江西横峰人,1927年4月参加革命,1934年参加红军,1940年11月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母亲出生于上海一普通工人家庭,1940年11月,来到盐城参加新四军,成为抗大五分校女生队的第一期学员。“就这样,一个江西农民出身的老红军和一个上海工人家庭出身的新战士,在抗大五分校这座革命熔炉中相识、相知、相恋了。”
    刘毓标离开的第二天,赵倩便开始在日记本上记录起令人难忘的岁月来,除了1943年、1947两次回上海“打埋伏”而中断外,先后记录了在抗大五分校学习和在阜宁停翅港军部工作,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解放上海、进军福建、任职华东军区共3个历史阶段的亲身经历。“从这本日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辈们英勇奋斗的经历,还可以看到浓浓的战友情、军民鱼水情和革命者的纯真爱情。”刘华申说。
    而刘毓标的战地日记,更像是记事本,记录了1938年至1956年间他各阶段的工作经历。“虽只是记事,却也记载了我军由小到大、由弱转强的胜利进程。”刘华申说,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的物品很少,这两本日记他们兄妹原本想一直收藏着,可转念一想,觉得将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交由新四军纪念馆保存、研究,应该是物得其所,更有意义。
    刘华申兄妹专程从南京来盐捐赠革命文物,让孙国栋很感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硝烟历史的见证,这两本日记对于丰富抗战史料、重温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华中鲁艺九女就义的悲壮故事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等决定筹办鲁艺华中分院,院址设在兜率寺、贫儿院。1941年7月下旬,日伪军“扫荡”盐城,新四军军部决定将华中鲁艺师生分成两个队:院部和文学系、美术系为一队,由黄源负责,随军部转移;戏剧系、音乐系和普通班编为二队,由丘东平、孟波、许晴负责,分头转移。二队师生在途经北秦庄时,与200多日伪军遭遇,这就发生九女英勇牺牲的悲壮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二队的学生都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刚入伍时间并不长,战斗纪律、体力都不足。他们从湖垛出发,走了几十里路,深夜到达北秦庄。这时候他们离安全区域已经不远,学生的体力也基本耗尽,为顺利到达安全区域,带队人员临时决定,在北秦庄的祠堂休息一下,凌晨上路。
    第二天凌晨,许晴带领八个带枪的男生走在前面,丘东平带着女生走在中间,孟波带着剩下的人走后面。由于体力和战术素养上的差距,这支200人的队伍越拉越长,走到一座桥时,已首尾不能呼应。
    先过桥的人发现了敌军和汽船。负责阻击的许晴牺牲,丘东平在桥上掩护队员撤退时也牺牲了。这时,八位女学员和一位女记者被日军堵截在桥头。
    在危急关头,戏剧系党总支委员李锐喊道:“同学们,宁死也决不能让敌人给活捉了!”并纵身投河。戏剧系女生班长叶玲高呼“我们宁死不受辱!”戏剧系女生副班长王海纹高喊“要死死在一起”。在敌人罪恶的子弹射击后,女学员方青萍、宋莹、李馨、季慧、姚莲娟(或姚瑞娟)等人也都中弹牺牲。
    藏身于芦苇中,来自桂林《救亡日报》的女记者高静为之感染,毅然站出来怒斥日军后投河。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九位烈女的名字,她们分别是:李锐、叶玲、宋莹、王海纹、姚莲娟、季慧、李馨、方青萍、高静。
——访新四军老战士宋强
    “1938年,日本鬼子进攻东台、阜宁等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老家在便仓,鬼子从南边一路打过来,当时镇上的人只能拼命躲藏。我那时候11岁,对于他们的罪行记得一清二楚。”4月2日上午,新四军老战士宋强讲述起抗日往事时,情绪高昂,激动愤慨,“鬼子坏得很,到处放火烧房,我至今还记得,从南到北有五团大火,东台、刘庄、便仓、阜宁等地一到天晚,天边通红,烟雾弥漫。”
    “穷盐城,发大冈,伍佑烧得外围光,杀人放火在便仓。”这是当年日本军在盐城侵略时,当地民间流传的一首顺口溜。“1940年10月,由南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由北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就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会师了。”宋强回忆,会师后,陈毅乘船到盐城慰问八路军,即兴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让众多对日军满怀仇恨的热血男儿加入了保卫家国的队伍。1944年冬,作为家中长子,17岁的宋强毅然加入了抗日游击队,跟着新四军一起打鬼子。
    “主要是在便仓、伍佑一带和日伪军战斗,1945年10月,孙良成三十九师在盐城的部队被我们打败了。”1945年,宋强因为表现英勇,当上了民兵分队长。1946年,他正式参军,加入华中野战部队,先后参加过盐南战斗、淮海战役等,参与了济南、山东等地的解放。“好多战友都埋在了五条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宋强十分伤感。
    “右大腿根部,后背都受过伤,不过不严重,没什么大碍。”今年88岁高龄的宋强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晰,也很健谈。从1946年正式参军到1966年转业到湖南,20年的军旅生涯中,宋强打了9年仗,对比当年的戎马岁月,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在他眼中格外珍贵。“我们这个年代的老头子越来越少了,还能健康地活着就是幸运,我今年才44‘公岁’,还不老。”宋强伸出四个手指头,幽默地说,他现在随潮流,对外都报“公岁”。
    虽然战争早已远去,但那段岁月永远难忘。“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应该多了解一些历史,才会对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加以珍惜。”宋强说,那一段历史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不应该忘记,要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设置字体  :    【